國內疫情趨緩,紓困民怨卻未消散。勞動部祭出多項紓困補助,然多數企業規避發放基本工資,無薪假黑數多,連帶致使「充電再出發」、「安心就業」計畫匡列15億,至今核發不到1600萬;針對自營作業者或無一定雇主的勞工生活補貼,更因投保金額「一刀切」漏洞大開,不少又急又窮者沒份,反倒讓高薪低報、未受疫情衝擊者爽領3萬,令民眾不解「紓困究竟幫到誰?」
因應疫情衝擊,勞動部先後推出5大紓困方案,首波「安心就業」、「充電再出發」計畫,讓被放無薪假的勞工補貼薪資、參加職訓領津貼,挺過難關。兩計畫各匡列就安基金10億、5億經費,然至今只核發1200萬、389萬,即使從「核定」數量來看,加總也僅632家申請、7372人受惠,成效低落。
雇主為省錢不通報 卡死勞工無薪假補助
關鍵在於,2.1萬無薪假人數只是冰山一角,背後潛藏大量黑數。現行無論減班休息比例多寡,一旦通報無薪假,雇主就須保障員工最低工資2萬3800元;對照不通報,只要依排班發幾千元、甚至0元,資方當然不做虧本生意,連勞動部官員私下都直言,通報對雇主「不划算」、「沒誘因」。
換言之,勞動部設計出一套多數企業不願採行的無薪假方案,作為勞工申請兩大計畫補助的前提,形同自設路障,把紓困管道卡死,使得這波紓困對象、實質砍班減薪的勞工,在雇主精算下未被如實反映,連申請資格都沾不上邊,無怪乎兩方案執行成效遠低於預期。
勞動部設計出一套多數企業不願採行的無薪假方案,讓實質砍班減薪的勞工,被排除紓困申請資格外。圖為示意圖。(蔣銀珊攝)
投保薪資低於2.4萬才能領 中高齡怒轟「排老」
進到紓困2.0階段,勞動部加碼針對自營作業者或無一定雇主的勞工提供生活補貼,只要3月31日前投保職業工會,搭配投保薪資2萬4000元以下,2018年所得未達課稅標準40.8萬等排富條件,一次可領足3萬元。然而,以投保金額「一刀切」的做法,不僅引爆民眾反彈,更衍生諸多亂象。
勞動部加碼針對自營作業者或無一定雇主的勞工提供生活補貼,投保金額「一刀切」做法,引民眾反彈。(勞動部提供)
「為何投保2萬4000元以下才有?」勞動部原意是協助「受疫情衝擊致收入受影響的在職弱勢勞工」,但預算僅約300億,總投保人數超過200萬人,欲比照交通部計程車司機、導遊領隊發3萬,無法全數匡列,又難以細緻區分民眾受疫情衝擊程度,只好用投保級距拉出分界線,視低於2萬4的人為「最弱勢」。
然而爭議在於,投保薪資不等於實際薪資,更無法反映受疫情影響程度,方案一出,旋即引發不平之聲。特別是中高齡者,為預作退休準備,投保金額都會逐年上提,幾乎都超過2萬4,但不見得所得高,在這波疫情衝擊下,不少旅館房務阿姨、餐廳清潔工等,收入大幅縮減,卻請不到任何補助,質疑這不是排富,根本是在「排老」。
在這波疫情衝擊下,不少旅館房務阿姨、餐廳清潔工等,收入大幅縮減,反而無法領到補助,圖非當事人。(取自花蓮市公所官網)
「高薪低報」查不到 爽領3萬紓困金
另方面,勞工高薪低報的狀況也屢見不鮮,加上許多工作收入不必報稅,40.8萬以下排富門檻作用不大。一名廚師去年加入餐飲工會,投保2萬3800元,實際月入6萬,近幾個月未被砍薪,也自認非「疫情重災戶」,壓根沒注意到這筆補助,沒想到工會主動通知申請,幾天內迅速核發,飛來3萬意外之財。